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進行的全球疾病負擔研究,以疾病導致失能而言,憂鬱症造成的失能人年數排在所有疾病的第2位,可見憂鬱症帶來的負擔,隨著時間愈來愈顯著,所以憂鬱症的治療和預防更是益發重要。
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憂鬱症調查指出,15歲以上民眾,8.9%有中度以上憂鬱,5.2%有重度憂鬱。依此推估,全臺灣就有百萬人為憂鬱症所苦。憂鬱症女性的終身盛行率約在10∼25%,男性為5∼12%。憂鬱症患者不僅情緒低落,其學業、工作、社交、獨立生活的能力也都會下降。
奧地利的精神科醫師Viktor Emil Frankl曾說過一段話:”Between stimulus and response there's a space, in that space lies our power to choose our response, in our response lies our growth and our freedom.”(在外界事物和我們的反應之間,有一個空間,在那空間中,我們有著力量去選擇我們的反應,而我們如何反應,帶來自身的成長和自由)
根據全民健康基金會網站指出,可以從觀照自身的心理健康開始,時常停下來,做正念的練習,包括「緩慢專注於呼吸」、「感受心裡此刻的狀態」、「不需趕著去做下一件事」、「也不需忙著評價自己或外界發生的事」、「以初次體驗般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目前所在之處境」、「接納事物之本然」、「不需執拗強求」、「帶著耐心和相信自己的心」、「選擇適合此刻的決定去進行」等。
當然不時會遇到困難、不如意事,但若在每一個當下能為自己的心裡營造一個空間,來做出適合的選擇,不僅適時照顧了自己內心,也把當下活得更舒坦且智慧。
在許多衝突當下,我們有機會思考什麼是真正重要的,例如孩子脾氣暴躁頂撞,父母生氣責罵是本能反應,若能看到問題背後,他可能正面對同儕糾爭、不知如何自處的焦慮情緒、正是需要幫助的時刻,那我們的選擇也會不同。這樣的態度,帶到與家人、同事、朋友之間,能營造更深度連結而有彈性的人際關係。
Comments